关于孩子“怕输”的问题,孩子往往在进入了幼儿园以后,在集体生活中容易被激发出竞争意识,孩子会把日常生活中的多人参与活动变成“竞争”,却难以接受“失败”。
究竟是谁,给孩子灌输了错误的想法,让孩子变得如此“怕输好胜”?
怕输是天性?
你的引导也很重要
首先,怕输,其实是一种天性。
从儿童心理学上看,孩子怕输其实并不是一种个体现象,而是孩子的天性使然。出于本能的胜负欲会让孩子希望自己在任何方面都比别人强,不愿意成为弱势者。同时,获得胜利会引起孩子的快感,也会让孩子得到父母的赞赏。因为心理发育不成熟,在集体活动中表现出劣势时,会感到强烈的失落感。这种失落感没有被合理引导,便会让孩子“怕输”。
其次,家人的过分迁就和宠溺。孩子刚刚对比赛发生兴趣时,很容易建立起一种竞争模式,小到“比谁吃饭快”,大到各种集体比赛,都愿意去试试。这时,家人(尤其是老人)为了维护孩子的自尊心,有意识的让孩子赢,享受获胜的快感。过分迁就,只会让没有经过挫折教育的孩子无法接受失败,甚至错误地将“比赛”定义为“全世界都应该让着我”。
第三,大环境对胜负观念的错误输出。年幼的孩子处于世界观形成阶段,周围人对待事物的态度会让孩子产生模仿行为。孩子参加比赛获得好名次,便会得到学校(老师)/家人的夸奖和物质奖励;孩子输掉比赛时,家人没有任何表示或者表情沮丧。这会让孩子在潜意识里认为,只有取得胜利才是正确的,并且怕输,对“输”产生强烈的排斥。
意识到孩子对“输”有着极端的错误认识时,除了寻找孩子“怕输”的根源,还需要尽力纠正孩子的思想。“怕输”从某种程度上讲,不仅仅是一种错误的竞技意识,还会对性格养成、看待事物的方式态度产生不良影响。所以,让孩子学会面对“挫折”和“失败”,绝对是早期教育中很重要的一课。
过分在乎输赢?不如学会这些!
输赢虽然重要,但更重要的是孩子在面对挑战时的勇气和努力。孩子因为心智发展不成熟而错误定义“输赢”的概念,并表现出过度的“怕输心理”时,爸爸妈妈一定要及时引导。
Tip1:让孩子享受过程而非结果
孩子在游戏中落后时而情绪低落时,爸爸妈妈可以尝试引导孩子回答“谁的动作最标准”、“谁说的话最好笑”,让孩子对输赢的专注转移到对游戏本身的乐趣上。孩子应该学会的竞技精神是享受过程中的快乐,而非结果的好坏。爸爸妈妈的适时引导,可以让孩子学会全面地看问题,从而看淡自己没有胜利的事实。
Tip2:让孩子坦然接受输赢和挫折
和孩子玩游戏时,爸爸妈妈可以提前讲好游戏规则,输掉的一方不能发脾气或者退出游戏。盲目地让着孩子,会给孩子形成一种“我最厉害,大家都让着我”的错觉,其实教会孩子坦然面对输赢才是正确的做法。心态轻松地告诉孩子输了并没有什么大不了,适当赞美孩子付出的努力,不要让他(她)过分沉溺在消极思想中即可。
Tip3:让孩子在集体活动中平衡心态
从个体家庭中来到集体生活的孩子,会感到自己不再成为“焦点”,希望通过胜利来获得关注度。这是很自然的心态过度阶段,与其让孩子在集体生活中成为“领头羊”,不如让孩子学会“分享”和“合作”。爸爸妈妈不需要过分插手孩子的游戏和活动,不需要过多帮助孩子,放手让孩子通过集体生活的有输有赢进行自我平衡,态度一致地对待孩子取得的成果,是最好的调节方式。
输赢固然重要,我们也都期待孩子有能力夺得冠军、收获奖杯。但更重要的是孩子在比赛中学会面对人生的各种挫折,学会披荆斩棘的勇气,学会永不言败的努力。
输掉一次赛跑比赛的那一刻,对孩子来说肯定是委屈而失落的,但是我们要告诉孩子,如果他不怕落后坚持朝着终点飞奔而去,如果他跌倒了仍能爬起来继续奔跑,那么他已经获得了比一次胜利更重要的东西——坚持与勇气,这才是能让孩子一生取得长远成功的秘诀。
别让“怕输”,阻止了孩子享受生活的脚步。
关注我们:请关注一下我们的微信公众号:扫描二维码,公众号:爱分享赞
版权声明:文章内容系作者个人观点。 优优果 欢迎分享本文,转载请保留出处!